——2015年1月12日在泗洪縣
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泗洪縣發展和改革局局長于長貴
各位代表:
我受縣政府委托,向大會報告我縣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4年計劃執行情況
2014年,面對宏觀環境復雜多變、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資源要素制約加劇的嚴峻形勢,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縣上下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決貫徹落實上級各項決策部署,積極應對挑戰,合力攻堅克難,取得了“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的新成績,經濟社會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基本完成了計劃目標(縣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批準了縣政府提出對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到賬外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六個指標的調整方案)。
2014年全縣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8億元,同比增長10.5%,比調整后計劃指標高0.5個百分點;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達到5300美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8億元,同比增長15.9%,比調整后計劃指標高1.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78億元,同比增長24%,比年初計劃指標高0.5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億元,同比增長13.8%,比年初計劃指標高1.3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資7254萬美元,比調整后計劃指標高54萬美元。全面小康25項指標中已有24項提前達標。
工業方面,2014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預計實現增加值156億元,同比增長13.5%;規模工業企業固定資產累計完成190億元,同比增長24%;工業用電量7.9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67%;全年新增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企業30家,獲批電子信息、塑模新材料、機械制造三個省級特色產業園,“2+1”特色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新獲批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1家,全縣新興產業產值占比、高新技術產業占比分別達到25.9%、21%。我縣被省科技廳批準為創新型試點縣。
農業農村方面,預計實現農業增加值60.97億元,同比增長5.1%。全縣土地規模流轉面積達到124萬畝,新增高效設施農業面積3.2萬畝,催生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8112個;建成、在建小城鎮住宅小區160個、農村集中居住區64個,累計新增住宅面積561萬平方米、新增集中居住人口15.36萬人。城鄉人民生活方面,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55元,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11740元,增長12%。
策應扶持方面,全年共向上和蘇南對口地區爭取扶持項目784個,到位幫扶資金42.1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0%、23.7%。2014年度南北掛鉤共建的常熟·泗洪工業園區共承接億元以上產業轉移項目6個,在2014年省九部門對全省39個共建園區考核中,取得了排名第六位的成績。
2014年度我縣在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下,繼續保持了穩中有進的良好勢頭,各項經濟和社會指標均完成了既定目標。但從宏觀角度看,我縣整體發展還比較滯后,仍處于還欠賬、打基礎、蓄后勁的轉型期,縣域經濟總量小、產業層次低,發展不夠充分、綜合實力相對較弱是當前面臨的最主要矛盾。面對艱巨繁雜的改革發展任務,全縣上下還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2015年計劃安排的指導思想和主要調控目標
2015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收官“十二五”規劃發展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之年。面對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嚴峻經濟形勢和艱巨繁雜的發展改革任務,我們要主動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樹立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堅持發展,主動作為。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省委十二屆八次、九次全會、市委四屆五次全體(擴大)會議以及縣委十一屆五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大力實施“一體兩翼”發展戰略,突出“三抓三促”主線,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全力加快縣域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綠色發展、創新發展。
二、主要調控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5%左右。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2%左右。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左右。
——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5%左右。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5%左右。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5%左右。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左右。
——城市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下。
——節能減排完成市下達指標。
根據縣委工作會議以及2015年計劃安排的指導思想和主要調控目標要求,特提出完成2015年計劃的工作措施:
(一)堅持外引內培,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工業是縣域經濟的脊梁,無工不富、無工不強。必須毫不動搖的堅持“工業突破強縣”戰略,正確把握“擴總量、優載體、促集聚、重培育”的工作方向,持之以恒地推動工業經濟發展。以做大總量為先:毫不動搖地推進招商引資工作,圍繞電子信息、新型膜材料、機械裝備制造“2+1”特色主導產業及投資強度大、稅收貢獻高、帶動就業能力強的重大產業項目,全面強化園區招商、專業招商、產業招商,推動特色主導產業及新興產業集聚發展。積極引導全民創業、網絡創業,借助我縣產品資源及人力資源優勢,依托縣網絡創業園、鄉鎮全民創業園等平臺,全面激活創業群體,推動線上線下創業熱潮。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設立企業發展專項引導資金,突出分層分類差異化培育政策,強化企業融資、用工服務、土地供給等要素保障,引導企業進行技術改造、人才引進,參與產學研合作,提升生產經營的管理效率和創新能力,不斷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二)注重鞏固提升,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發揮我縣農業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推動我縣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以深化農業經營機制體制創新為抓手,推動農業經營向規模化、規范化、品牌化、產業化轉變。鞏固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成果,堅持以“穩量、提質、增效、惠民”為原則,突出農民收入、土地產出、農業效益“三個最大化”,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力度,更理性、穩妥、規范地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加快發展特色農業經濟,以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基地縣為抓手,做強做優水產養殖、優質稻米等農業主導產業,因地制宜發展蔬菜林果等高效、特色產業,不斷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注重綠色食品、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等認證申報,著力打造著力打造“泗洪大閘蟹”、“泗洪大米”等優質農產品品牌;發展農業定制經濟,開拓農產品線上流通市場。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加快完成村(居)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工作,使農民可以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房屋所有權、農村閑置宅基地使用權依法進行流轉交易或抵押貸款,進一步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三)堅持城鄉統籌,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統籌城鄉發展的核心要義是以人為本,必須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城鄉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在統籌協調上要更加科學合理,突出片區組團發展,積極構建“一軸兩副四片區六個中心鎮”的縣域空間布局,逐步落實縣域主體功能區實施規劃。不斷深化城市內涵,持續完善城區功能配套設施建設,深入推進河湖水系貫通和綠化景觀工程,唱響“大湖濕地,水韻泗洪”的城市名片;著力提升商圈業態,打造特色商業街區和品牌連鎖店;進一步優化公共服務和便民設施,彰顯人性化的城區功能和文化魅力。集聚鄉鎮特色,按照功能分區,鄉鎮因地制宜、特色發展,加快中心鎮區建設,提升集聚帶動發展能力;加強鎮村環境綜合治理,完善農村功能配套設施建設,建成宜居宜業的美麗村鎮。
(四)突出生態特色,構筑綠色發展新優勢。我縣環抱洪澤湖,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適應新常態、實現我縣經濟轉型新發展的重要抓手。做實“大湖濕地,水韻泗洪”的生態城市形象,更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雙增雙減”綠色泗洪行動計劃,全面實施“生態環境立縣”戰略,推進以國家級洪澤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為生態功能區建設,堅守生態紅線、保護生態濕地、治理河流水系,積極推進天藍、地綠、水清的三大生態系統建設。叫響“游大濕地,做深呼吸”的生態旅游品牌,以洪澤湖濕地公園國家5a級景區為中心,構建全縣“大旅游”格局,制訂旅游業新三年發展計劃,深入開發“三色旅游”資源,通過公共社會合作、公司化管理、網絡化營銷、市場化運作,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旅游業投資建設。推動由觀光游向休閑度假游轉變,積極探索生態旅游與健康、養老產業的聯動融合發展。
(五)強化民生保障,開創和諧穩定新局面。深入推進民生幸福工程“六大體系”建設,全力落實為民辦實事項目。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做好城鄉低保的提標、五保供養提標和優撫撫恤提標工作;健全“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體系,及時調整新農合補償標準,完善臨時救助體系;繼續開展慈善資金募集和系列民生套餐日行動;完善養老服務,進一步完善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加快脫貧攻堅,加大對大弱勢群體的兜底保障力度。組織開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等系列公共就業服務活動。繼續開展“三解三促”、“三級聯動大接訪”等下訪活動,密切關注民生熱點問題,暢通群眾訴求渠道,保障百姓合法權益。 深入推進“法治泗洪”建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六)堅持改革創新,科學編制“十三五”規劃。“十三五”(2016-2020年)是我縣在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增創發展優勢,鞏固和完善全面小康建設成果、逐步走上現代化發展道路的關鍵五年。深入研究和科學編制“十三五”規劃,對指導我縣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的遠景發展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我們必須立足縣情、把握關鍵,緊扣國計民生、著眼發展需要,精心組織、統籌協調“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同時,根據規劃體制改革需要,創新推進“多規融合”。圍繞一張藍圖繪到邊,加快推進“五規融合”,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城鄉總體規劃相互銜接,形成功能互補、有機融合的規劃體系。
各位代表,2015年經濟社會各項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將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的監督指導下,凝心聚力,開拓進取,扎實工作,為圓滿完成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如期如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