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8日在泗洪縣
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泗洪縣發展和改革局局長 于長貴
各位代表:
我受縣政府委托,向大會報告我縣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5年計劃執行情況
2015年,面對發展進入新常態,宏觀環境復雜多變、要素制約持續加劇、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的嚴峻形勢,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上下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省市全會精神,堅決貫徹落實上級各項決策部署,牢牢把握“穩步快轉提質效”工作主基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應對宏觀形勢新挑戰,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基本完成了計劃目標(縣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27次會議批準了縣政府提出對全縣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到賬外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個指標的調整方案)。
2015年全縣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3億元,同比增長9.9%,比調整后計劃指標高0.4個百分點;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達到6750美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1.59億元,同比增長12.8%,比年初計劃指標高0.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335億元,同比增長18.8%,比年初計劃指標高0.3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3億元,同比增長10.7%,比調整后計劃指標高0.2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資690萬美元,比調整后計劃指標高10萬美元。省定全面小康四大類18項25個指標中,已有24個指標達標。
工業方面,2015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預計實現增加值178億元,同比增長11.2%;規模工業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95.12億元,同比增長12.5%;工業用電量8.1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52%;全年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企業185家,工業總產值實現了超千億元的重大突破。電子信息、膜科技、機械零部件制造分別獲批省級特色產業和省級特色產業集聚區。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家,全縣新興產業產值占比、高新技術產業占比分別達到46.1%、19.9%。
農業農村方面,預計實現農業增加值61.21億元,同比增長4.0%。全縣土地規模流轉面積達到114.8萬畝,新增高效設施農業面積3.05萬畝,旱澇保收農田、高標準農田比重分別達75.8%、53.9%;建成、在建小城鎮住宅小區132個、農村集中居住區22個,“十二五”時期累計新增住宅面積1116萬平方米、新增集中居住人口24.6萬人。城鄉人民生活方面,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34元,增長8.5%;農民人均純收入12454元,增長9.2%。
策應扶持方面,全年共向上和蘇南對口地區爭取扶持項目829個,到位幫扶資金52.94億元,獲批項目和資金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了5.74%和25.18%,其中爭取蘇州方面援助31個項目1717萬元,爭取土地使用指標4731畝。
2015年度我縣在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下,繼續保持了穩中有進的良好勢頭,各項經濟和社會指標均完成了既定目標。但從宏觀角度看,我縣整體發展還比較滯后,仍處于打基礎、蓄后勁、謀發展的轉型期,縣域經濟總量較小、產業層次較低,發展不夠充分、綜合實力相對較弱是當前面臨的最主要矛盾。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全縣上下還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2016年計劃安排的指導思想和主要調控目標
2016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也是中國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和轉型期的關鍵之年。面對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嚴峻經濟形勢和艱巨繁雜的發展改革任務,我們要以理念創新引領實踐創新,用創新理念推動改革發展,形成促進全縣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省委十二屆十次、十一次全會、市委四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以及縣委十一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邁上新臺階、建設新江蘇”的最新要求,加快建設“強富美高”新泗洪,努力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二、主要調控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5%左右。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2.5%左右。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5%左右。
——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5%左右。
其中:工業投資增長20.5%左右。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5%左右。
——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5%左右。
——城市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下。
——節能減排完成市下達指標。
根據縣委工作會議以及2016年計劃安排的指導思想和主要調控目標要求,特提出完成2016年計劃的工作措施:
(一)聚焦工業突破,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工業是縣域經濟的脊梁,無工不富、無工不強。必須牢固樹立工業突破強縣主體戰略不動搖,正確把握“擴總量、提質量、優載體、促集聚、重培育”的工作方向,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以壯大工業經濟規模總量為先,主攻項目招引。重點圍繞“2+1”特色產業項目,狠抓“長鏈、強鏈、壯鏈、補鏈”招商,強力推進園區招商、專業招商、產業招商,推動特色主導產業及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嚴守“真招商、招真商”工作底線,完善項目推進機制。通過特色產業集聚、優質企業的培大育強、企業的稅費減免等政策扶持措施,對產業進行提質升級,提高工業經濟發展質量。按照“五有三轉”要求,推動經濟開發區實施以增效規范為主要內容的業態升級,完善機制創新,優化載體平臺,提升園區綜合承載功能,爭創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積極引導全民創業、網絡創業,借助我縣產品資源及人力資源優勢,依托縣網絡創業園、鄉鎮全民創業園等平臺,激活線上線下創業熱潮。扶持企業發展。設立企業發展專項引導資金,突出分層分類差異化培育政策,強化企業融資、用工服務、土地供給等要素保障,引導企業進行技術改造、人才引進,參與產學研合作,提升生產經營的管理效率和創新能力,不斷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二)堅持城鄉協調,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瞄準“活力美麗縣城、魅力特色鎮村”目標定位,秉承“三高三化三精”的規劃建設管理理念,全力構建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發展格局。完善提升城市內涵,扮靚中心縣城。加快推進城區路網改造升級,完善推進花園口國際廣場、尖沙咀中心城等商業綜合體建設,推動天然氣管道、停車場、棚戶區改造、農貿市場等項目建設, 推進洪橋兩角和中醫院南側2個危舊片區項目改造,提升城區綜合功能。依托“大湖濕地、水韻泗洪”,加強河湖水環境治理,彰顯“水”的韻味;圍繞創建國家園林縣城目標,推進“林蔭、彩色、花園、海綿”四城建設,鋪展“綠”的底色;挖掘洪澤湖濕地、下草灣、順山集遺址、古徐國、抗日民主根據地等元素,增添“文”的氣息。強化規劃引領,打造特色美麗鎮村。統籌謀劃小城鎮發展,引導鎮村錯位發展,穩妥推進村組保留撤并、農民漸進集聚、鎮村有序發展。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加快公共交通、供水供氣、垃圾和污水處理、寬帶網絡等設施向集鎮和農村延伸,推動城鄉公共配套一體化化進程。
(三)注重特色高效,實施農業強縣品牌戰略。堅持“生態、特色、現代、高效”的農業發展定位,不斷提高勞動生產力、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生產率,加快推動我縣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深化調整農業種養結構,按照“鄉鎮有特色、村居有特品”的發展思路,培育一批“特而專、新而奇、精而美、土而優”的特色產業。堅持市場和消費導向,持續打造“泗洪大米”、“泗洪大閘蟹”等重點特色產品品牌。深入探索“大園區+多主體”發展模式,吸納各類經營主體參與農業、漁業等特色園區建設,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科技服務中心輻射作用,努力打造現代農業發展示范區。堅持以產業化推動農業現代化,努力構建“一產接二連三”的互動型、融合型發展模式。培育壯大產業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理性、穩妥、規范地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積極探索“互聯網+農業”新業態,深入實施“互聯網+農產品營銷”和“一村一品一店”工程。著力抓好耕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推進農田水利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夯實農業發展基礎。
(四)突出綠色生態,構筑特色發展新優勢。生態是泗洪最大的資源,綠色是泗洪最大的優勢。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以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省級生態縣創建為抓手,全面實施“生態立縣”戰略,推進以國家級洪澤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為生態功能區建設,堅守生態紅線、保護生態濕地、治理河流水系,積極推進天藍、地綠、水清的三大生態系統建設。加快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步伐,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最可持續的發展優勢。深入挖掘生態優勢,彰顯地域特色,打造生態旅游品牌,叫響“大湖濕地,水韻泗洪”的生態城市名片。加快推進濕地公園景區綠化、博物館改造等項目建設,不斷完善穆墩島風景區環島游步道、游客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配套,完成雙溝1955紀念園等主體工程建設,努力構建以濕地公園為核心,以省道330為主線、以沿湖鄉鎮旅游項目為節點的全縣“大旅游”格局,不斷完善城區的旅游承載能力。制訂旅游業發展計劃,深入開發“三色旅游”資源,通過ppp合作,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旅游業投資建設,推動由觀光游向休閑度假游轉變,積極探索生態旅游與健康、養老產業的聯動融合發展。
(五)深化改革創新,激活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民生導向,重點聚焦行政管理、破解瓶頸、農業農村三大領域,推動改革創新向縱深發展。深化行政領域改革。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扎實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后監管轉變機制,提高服務效能。不斷創新服務機制,努力完善縣、鄉(鎮)、村(社區)行政審批三級服務體系。充分發揮證照聯動監管平臺功能,推進綜合執法體系建設,全面提升監管實施。完善公共信用信息體統,加大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創新土地、資金、人才機制,有效破解制約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要素瓶頸。推進農業農村改革。扎實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頒證工作,完善農村產權交易信息平臺,拓展交易品種范圍,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積極穩妥”原則,探索完善農村產權融資、土地銀行、糧食銀行等服務機制,激活農村金融市場。
(六)強化民生優先,構建共享發展新局面。堅持以人為本,把消除貧困、改善民生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協調發展社會事業。扎實推進鄉鎮醫衛管理服務改革,探索政府擴大購買基本藥物制度、疾控防疫等服務范圍,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以創建教育現代化為統攬,大力實施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繼續開展文化“三送”和“激情周末”廣場演出活動,精心辦好泗洪生態濕地國際半程馬拉松等系列體育賽事,促進文化體育繁榮發展。加快實施區域供水工程,實現城鄉供水全覆蓋和城鄉同網、同質供水。實施農村公路提檔升級,改善交通條件。深入推進大眾創業,全面聚焦脫貧攻堅,堅持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弱勢群體的兜底救助。創新社會治理方式,縱深推進縣鄉村“三級聯動大接訪”、領導干部“三解三促”等活動,充分發揮“12345”政務服務熱線、網絡問政等平臺作用,暢通社情民意訴求渠道,保障百姓合法權益。深入推進“法治泗洪”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各位代表,2016年經濟社會各項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將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的監督指導下,凝心聚力,開拓進取,扎實工作,為圓滿完成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如期如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