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洪縣十七屆人大
五次會議文件
關于泗洪縣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計劃執行情況與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2021年1月13日在泗洪縣
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泗洪縣發展和改革局局長 于長貴
各位代表:
我受縣政府委托,向大會報告我縣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20年計劃執行情況
過去一年,面對內外部經濟下行壓力和艱巨繁重的發展改革任務,全縣上下在縣委、縣政府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監督指導下,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各項決策部署,圍繞“1365”總體發展思路,以“六問”強“三真”,以“三實”比擔當,以“五大突破”為抓手,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風險挑戰,全面做好“六穩”、落實“六保”,除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外,其他主要經濟指標完成年度計劃目標(縣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35次會議批準了縣政府提出對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個指標的調整方案)。
2020年全縣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10億元,同比增長4.0%,高于年度計劃0.5個百分點;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高于年度計劃0.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5%,高于年度計劃0.5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7.3億元,增長3.7%,高于年度計劃0.7個百分點;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95億元,增長6.5%,高于年度計劃0.5個百分點;兩大百億級產業產值分別增長14.1%(機電)、15%(新材料),分別高于年度計劃2.1和3個百分點;實際使用外資增長12.4%,高于年度計劃7.4個百分點;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為2.13%,高于年度計劃0.23個百分點;城市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部脫貧;節能減排和大氣、水環境質量完成國家、省市下達的目標任務。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0%,低于年度計劃4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為16%,低于年度計劃8個百分點。
(一)產業發展提升新動能。工業經濟實現大發展。新招引落戶園區項目143個,協議總投資671.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8.2%、23.5%,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18個,投資百億元的斯迪克產業園開工建設。預計工業開票銷售、工業用電量分別同比增長25%、22%,均居全市第一。全縣入選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68家,凈增高新技術企業31家,斯迪克公司“復合涂層功能膜材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獲批省企業重點實驗室,年度蘇北唯一。現代農業實現大轉型。新招引億元以上農業產業化項目10個,新增農業結構調整面積19.46萬畝,新建“百園工程”25個,綠色優質農產品占比達90.7%。河蟹出口量連續15年位居全省縣級第一,龍集鎮被評為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半城鎮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服務業實現大提速。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達91億元,完成電子商務交易額332億元,同比增長48.9%。
(二)城鄉協調煥發新氣象。城市能級大突破。統籌開展“五城同創”,高質量通過省級文明城市現場復核評價。完成游園廣場改造等9大類33項園林綠化工程,建成區綠地率達43.04%,全市第一。城區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達96.35%,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工程建成運行,新改建村居垃圾分類集中收集點30個。泗州大街東延、古徐二橋和黃山路南延等工程打通城市交通關鍵節點。鄉村振興大突破。加快農民住房條件改善,完成農房搬遷9636戶。扎實開展城鄉公共空間治理,拆除違建10.5萬平方米,收回集體土地8.05萬畝、集體資產13.13萬平方米。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推進“五大行動”,建成省級美麗宜居鄉村54個,榮獲2020年中國鄉村振興百佳示范縣城、中國鄉村振興示范縣稱號。
(三)改革創新激發新活力。“放管服”改革邁出大步伐。全面完成基層審批服務執法“三整合”和鄉鎮(街道)機構改革。行政審批承諾時限壓縮91.3%,“不見面審批”辦理11.09萬件。工業企業投資建設施工許可審批環節由18項精簡至6項,全年新增市場主體15973戶,私營企業3431戶。科技創新綜合能力得到大提升。江蘇省11所高校與我縣簽訂共建協議書,構建形成“1+11”政產學研合作新模式。開展“大湖英才杯”高層次人才創業大賽,8個獲獎項目成功落戶,入選省“雙創計劃”2人、省“科技副總”30 人。機制體制改革取得新成效。深化農村不動產登記改革,被列為全省農村“房地一體”不動產登記頒證示范點。推進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泗洪縣光伏發電應用領跑項目節地模式”被評為全省節地典型案例。
(四)生態文明展現新面貌。“兩山”基地建設扎實推進。實施八大工程141個項目,完成投資507億元,占計劃投資97%,基本完成三年建設任務。狠抓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開發區污水處理廠一期投入運行,新建城區雨水管網57.5公里、污水管網33.5公里,完成“綠盾”行動反饋問題整改銷號。新增造林綠化面積 6.56萬畝,被列為全省“林長制”試點縣。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79.8%,完成退漁還湖3.62萬畝。清潔能源集聚發展。泗洪光伏發電領跑獎勵激勵基地在疫情防控下逆勢領跑,2020年6月30日前實現全容量并網,成為全國三個基地“唯一”,被中央電視臺報道為保能源供應的樣板。精神文明深入人心。大力實施文明健康新生活“五大提升行動”,認真開展“人情消費減負年”活動,“支客”倡導人情新風志愿服務項目,榮獲全國金獎。
(五)民生福祉取得新成效。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近70%、新增財力8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虹州實驗學校、縣幼兒園西擴工程等投入使用。衛生健康穩步推進。縣人民醫院成功創建三級綜合醫院,縣第一人民醫院全面提檔升級,界集區域醫療衛生中心投入試運營。住房條件顯著改善。實施穎都家園等4個老舊小區改造,完成棚戶區改造3329戶,新開工保障房2005套、完成年度任務200.5%。持續鞏固脫貧成效。35個省定經濟薄弱村全部轉化,3.8萬戶、11.9萬低收入人口全部脫貧。
在回顧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我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縣域工業經濟總量較小、產業層次較低,轉型升級任重道遠。交通、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短板弱項還比較突出。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加大,社會治理和安全生產風險隱患不容忽視。對于這些問題,全縣上下還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2021年計劃安排的指導思想和主要調控目標
一、總體要求
做好2021年工作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圍繞“1465”發展思路(堅決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這一重大使命,緊緊鎖定全市“建設改革創新先行區、長三角先進制造業基地、江蘇生態大公園、全國文明誠信高地”四個目標定位,按照“六增六強”發展要求,持續深化“五大突破”),推動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二、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調控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以上。
——固定資產投資(5000萬元以上)增長10%。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
——兩個百億級產業產值增長20%。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16%。
——實際使用外資9500萬美元。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GDP增速同步。
——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2.1%。
——發明專利擁有量增長率15%。
其中:高維持年限發明專利擁有量增長率20%。
——單位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小于等于0.048人/億元。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05萬人以上。
——城鎮登記失業率4%以內。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2.8%以內。
——節能減排和大氣、水環境質量完成國家、省市下達的目標任務。
根據2021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計劃安排,實施2021年計劃的重點舉措:
(一)聚焦工業突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全力推進工業突破。實施招商引資“1231工程”,聚焦機電裝備、新材料2大主導產業,年內新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20個、10億元以上30個、50億元以上項目4個。持續推進企業培育,年內完成兼并重組企業12家,凈增規上企業40家以上。經濟開發區爭創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年內在全省排名上升2個位次以上。加快推進西南崗經濟開發區創建省級經濟開發區,常泗園區年內獲批省級南北共建特色園區。完成上塘輕紡產業園等6個鄉鎮特色園區規劃,鄉鎮工業開票銷售增長25%以上。加快發展特色農業。強化農業產業招商,年內確保引進超2000萬元農業項目50個以上,其中超億元農業項目15個以上。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年內新建“百園工程”18個,實施稻田綜合種養5.8萬畝,新建和修復“水上生態牧場”8萬畝。突出農業品牌建設,加快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現代漁業產業園水產養殖基地項目建設進度,全力爭創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突破。在招引超10億元文旅項目上取得突破。全面提升洪澤湖濕地5A級旅游景區建設水平,啟動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大王莊黨性教育基地二期項目完工。推進農機大市場等9個專業市場整治提升。積極培育新興服務業,支持一批具備發展潛力的平臺和項目。
(二)聚焦項目建設,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大力攻堅重大產業項目。目前,我縣編定2021年縣級重大項目160個,計劃完成年度投資460.69億元,要突破常規思維,創新服務舉措,對重大產業項目提供全過程、專業化服務保障。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外聯內通大交通格局,扎實做好合宿新高鐵、泗蚌高速口等項目前期工作,啟動建設鹽洛高速、梅花火車站連接線等工程,完成省道268泗洪段、重峰線二期等工程建設,青陽路北延等8條路網建成通車。大力開展策應扶持。著眼“十四五”發展,篩選儲備一批涉及長遠發展、帶動力強的項目,力爭更多項目納入國家、省項目盤子,全年確保獲批項目資金增長10%以上。
(三)聚焦城市能級,推進城鄉協調發展。高質量編制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進一步優化城鄉空間格局,完善城鎮功能,提升城市建設內涵。建設高品質宜居城市。圍繞“生態濕地、水韻泗洪”,打造“開窗見綠、綠水相融、城水相依”的泗洪風景。突出補綠、建綠、擴綠,年內完成七大類43項游園、道路綠化美化提升工程。推進停車便利化,新建生態停車場3個,新建公共自行車站點15個。深入實施公廁提檔,完成城區老舊公廁升級改造30座。開展城區易澇片區整治,新建雨水管網28公里,疏通市政排水管網470公里。持續完善城鄉基礎設施。有序推進2021年棚戶區改造工作。實施公交便民工程,新改建城鄉公交站亭28個。加快燃氣管網向鄉鎮延伸,確保2022年底前實現管道天然氣通達所有鄉鎮。大力實施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精準攻堅“333”行動,加快推進濉汴河活水、城南污水處理廠遷建工程。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常態化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推進“五大行動”,年內創建省級特色田園鄉村4個、省級美麗宜居鄉村15個。
(四)聚焦改革創新,激發發展內生動力。大力弘揚“春到上塘”改革創新精神,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年內凈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家以上,規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的企業數占比達到 65%以上,研發經費占 GDP比重達2.15%以上。深化經濟管理體制改革。鞏固“三整合”改革成效,完善鄉鎮(街道)“審批服務一窗口、綜合執法一隊伍、基層治理一網格、指揮調度一中心”運行機制,提升管理服務效能。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提高國有資本運營效益,扎實推進財政一體化建設省級改革試點。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入高效開展營商環境監測評價,深化工業企業全生命周期審批改革、“一件事”集成服務改革、“一網通辦”改革。
(五)聚焦民生實事,建設幸福美麗泗洪。持續提升生態環境。對照三大類20項“兩山指數”評估指標體系,深入抓好“兩山”基地建設評估迎檢。優化公共服務。加快推進第一人民醫院創建二甲醫院、界集區域醫療衛生中心創建二級醫院,改造提升120急救指揮中心。持續優化城鄉教育布局,加快啟動公辦高中、城南學校建設,年內山河路學校、泗洪中專、淮北中學初中部等3所學校擴建工程及5所新建幼兒園投入使用,增加學位10940 個。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深化縣、鄉、村三級社會網格化管理,完善“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工作機制,打造泗洪版“楓橋經驗”。全面推進信訪“三無”縣創建。切實強化風險防控。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嚴格落實政府性債務風險防控化解計劃,警惕各類“黑天鵝”“灰犀牛”。守牢安全生產底線,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確保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死亡人數“雙下降”。
以上報告,請予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