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鄉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縣各開發區、園區管委會,縣各辦局,縣各直屬單位:
現將《泗洪縣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落實。
泗洪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10月11日
(此件公開發布)
泗洪縣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落實《省政府關于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蘇政發〔2021〕81號)和《市政府關于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宿政發〔2021〕117號)精神,進一步提升我縣氣象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和水平,結合我縣實際,就推進我縣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為我縣加快建設“四個泗洪”提供堅實的氣象服務保障。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建成較好滿足泗洪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提高氣象災害早期識別、預警預報、精準治理水平。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到95%以上,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比“十三五”平均水平提升5%,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保持在90分以上,氣象災害損失占GDP的比重較“十三五”平均下降15%。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公共服務、科技貢獻、人才支撐和政策保障水平等走在全市第一方陣。
到2035年,氣象服務我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顯著增強,公共服務效益和滿意度顯著提高,氣象監測精密度、智能網格預報精準率,氣象服務精細化程度在全市走在前列,縣域氣象治理能力明顯提升。
三、主要任務
(一)加強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1. 健全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體系。堅持屬地為主、綜合減災原則,將氣象災害防御納入全縣各級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和網格化社會治理體系,明確鄉鎮(街道)、建制村(社區)、重點單位的氣象災害防御責任人和職責。將氣象災害防御納入基層網格化社會治理體系,將公共氣象服務納入基層基本公共服務范疇,與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同步推進。加強氣象、應急、消防、水利、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規劃、農業農村等部門間統籌規劃、共建共享、預報預警和應急聯動機制。構建區域性、上下游協同聯防機制,加強淮河流域氣象災害分析研判,開展上下游地區降水影響評估。〔責任單位:各鄉鎮(街道)、經開區、氣象局、發改局、應急管理局、政法委、消防救援大隊、水利局、生態環境局、資規局、農業農村局〕
2. 提升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水平。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建立氣象風險信息庫。編制精細化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開展氣象災害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實現氣象信息和防災減災基礎信息相結合的氣象災害風險快速研判、制作、發布、防御、評估標準化和規范化。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加強綜合防災減災示范社區建設和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管理。將所有涉及水體和3A級以上旅游景區納入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管理,開展旅游景區氣象災害防御風險防控。深化氣象和保險合作機制,完善重大氣象災害救助政策,強化政策性農業保險氣象服務,探索開發氣象指數保險。〔責任單位:各鄉鎮(街道)、經開區、氣象局、發改局、應急管理局、民政局、文廣旅局、農業農村局〕
3. 提高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時效。規范突發公共事件氣象預警信息傳播管理,完善預警信息發布機制,實現新聞媒體、應急廣播、通信運營企業等公共發布渠道與預警信息發布平臺有機聯動,暢通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快速發布的“綠色通道”。全面落實基層氣象災害預警傳播功能配置標準,建立健全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向基層社區、城區網格推送機制,預警信息發布到村到戶到人。(責任單位:應急管理局、融媒體中心、政法委)
4. 強化民生和城鄉運行保障氣象服務。依托互聯網,運用公眾氣象服務需求動態感知技術,豐富產品種類,創新服務內容,改進服務形式,拓寬發布渠道,提高服務的覆蓋面、影響力、滿意度,提供權威及時的公眾氣象服務。建立全媒體氣象信息傳播體系,實現主流媒體權威氣象信息全接入,氣象動態信息融入“智慧城市”建設。深化重點行業智慧氣象服務,完善高速公路、鐵路等綜合交通氣象服務,加強供水供電供氣等能源安全氣象保障,提高城市運行管理精細化氣象服務水平。(責任單位:大數據管理中心、氣象局、文廣旅局、應急管理局、生態環境局、交通局、水利局、住建局)
(二)聚焦“強富美高”新泗洪建設,切實增強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能力。
5. 加強重要生態系統氣象保障服務。圍繞“江蘇生態大公園”的目標定位,加強生態氣象監測站網建設,提高對湖泊、濕地等重點區域的監測能力。加強多源衛星遙感資料和新型觀測資料在生態氣象業務中的應用研究,建立生態氣象監測評估指標和模型,實現各類生態監測數據在線分析、產品自動制作發布。加強森林火點氣象遙感監測,開展氣象、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規劃等部門多源協同觀測,實現規劃銜接、標準統一、資源共享。提升森林火險、秸稈焚燒、重要水體濕地和城市熱島等生態氣象服務能力。聚焦洪澤湖生態系統,強化CO?、CH?等濃度監測,深化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資源評估,加強新能源建設氣象服務支撐。(責任單位:生態環境局、資規局、發改局、文廣旅局、氣象局)
6. 提升大氣污染防治氣象服務能力。提高大氣污染氣象條件監測預警水平,延長空氣質量預測、重污染天氣預警時效,提升預報準確率。加強氣象、生態環境部門的數據共享、會商、研判,提升突發大氣污染事件氣象應急聯動。更新升級智能化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裝備,建設符合安全規范的標準化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提升生態型人工影響天氣服務能力,健全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監管體系。適時開展人工增雨作業,改善空氣質量。(責任單位:生態環境局、公安局、應急管理局、氣象局)
7. 提高鄉村振興氣象服務保障能力。牢牢把握新時代“魚米之鄉”建設的歷史機遇,加密糧食生產功能區的農業氣象綜合觀測站網,發展面向花木、果蔬、水產、養殖等特色農業和設施農業的精細化、差異化預報服務。優化農業氣象信息服務渠道,重要氣象預警信息通過應急廣播、鄉村大喇叭終端設備傳遞至農村,推動農村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進村入戶到人。〔責任單位:各鄉鎮(街道)、經開區、農業農村局、應急管理局、氣象局〕
(三)發展現代氣象業務,不斷提高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水平。
8. 提高氣象災害監測能力。加強智能臺站建設,提高智能臺站科學內涵,提升氣象觀測自動化水平。進一步優化站網布局,增強氣象災害重點防御地區和盲區的監測能力。發展智能觀測和協同觀測,充分利用衛星、雷達、微波、激光等新型探測手段,著力提高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利用多方探測設施,發展多源資料融合技術,提升觀測業務整體效益。嚴格執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確保探測設施安全運行,保障探測數據的有效性和穩定性。〔責任單位:各鄉鎮(街道)、經開區、氣象局、資規局、生態環境局、發改局、財政局〕
9. 提高預報預警準確率。加強氣象綜合分析與預報預測一體化平臺運用,強化精細化智能網格預報業務技術應用,提高預報準確率,實現從實況到短臨、中短期主要氣象要素預報產品數字化、網格化,時空分辨率明顯提高。加強人工智能在災害性、極端性、高影響天氣預警業務中的應用,開展全流程、全時效精細化預報檢驗,提升預警準確率。到2025年,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到95%,預警信號空間分辨率精細到鄉鎮(街道),預報業務整體實力居省內先進水平。(責任單位:氣象局)
10. 提高氣象信息技術應用水平。配合升級改造氣象主干通信網絡,提升氣象信息傳輸能力。推進分類強對流跟蹤預警技術和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新技術在氣象業務領域中的應用。加強網絡安全實時監測監管平臺和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氣象信息安全和網絡安全,提高氣象綜合管理信息化水平。(責任單位:氣象局、工信局)
(四)堅持科技創新驅動,全面提升氣象科技創新水平。
11. 提升氣象科技創新能力。推進氣象研究型業務,完善氣象科技開放合作、協同創新機制,提升氣象業務核心競爭力。積極爭取高校、科研機構以及應急、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規劃、水利、農業等行業科技力量的支持,圍繞氣象發展需要,搭建協同創新平臺,聯合攻關共性關鍵技術。大力促進基礎研究,推進業務與科研的深度融合,增強創新活力,提升氣象科技支撐能力。(責任單位:科技局、氣象局、生態環境局、資規局、水利局、農業農村局)
12. 建設更高水平氣象人才隊伍。加大氣象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將優秀氣象科技人才納入縣人才培養計劃。實施人才強基工程,構建結構合理的氣象人才梯隊,加大培訓交流、科研項目、團隊建設等經費支持力度,健全考核評價和人才激勵機制。培育縣級氣象臺站綜合業務帶頭人。到2025年,氣象高層次人才、氣象青年優秀人才持續增加。(責任單位:組織部、科技局、人社局、氣象局)
(五)推進氣象科學管理,切實增強縣域氣象治理效能。
13. 加強氣象法治標準建設。開展氣象法律法規執行情況檢 查評估。推進探測環境保護、氣象信息服務、預警信息發布等氣象法規規章落實。加強氣象依法行政,完善氣象行政審批事中事后監管機制。充分運用全覆蓋、“雙隨機、一公開”、跨部門聯合、信用監管等方式,強化行政執法檢查。加強氣象執法隊伍建設,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責任單位:司法局、行政審批局、氣象局)
14. 深化氣象重點領域改革。深化氣象業務科技體制改革,拓展業務領域,不斷提高綜合業務能力和水平。深化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氣象信息服務產業發展。繼續深化防雷減災體制改革、氣象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實“放管服”改革舉措。進一步明晰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加大氣象事業發展資金投入,將氣象改革發展所需經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不斷完善雙重領導管理體制和計劃財務體制,保障泗洪氣象高質量發展。(責任單位:行政審批局、財政局、市監局、發改局、氣象局)
15. 健全防雷安全監管工作機制。將防雷安全工作納入安全生產考核體系、綜合執法檢查體系。完善“互聯網+監管”工作模式,全面落實防雷安全管理措施。加強易燃易爆、危化品等重點單位的防雷安全監管。把防雷安全信用管理納入社會信用體系,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防雷安全監管體制機制。(責任單位:應急管理局、市監局、氣象局、發改局、文廣旅局)
四、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鄉鎮(街道)、相關單位要加強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組織領導,發揮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導作用,落實氣象事業發展各項任務。認真研究解決氣象災害防御中的重大問題,加強組織協調,細化工作措施,明確工作要求,強化督查考核,確保各項工作任務、工作措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二)加強規劃引領。將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相關要求納入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體系,科學編制氣象事業發展規劃。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作,使氣象事業發展規劃與我縣戰略定位、應急管理、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軍民融合等工作有機銜接。
(三)加強政策支持。各鄉鎮(街道)、相關單位要認真落實加快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有效銜接各項改革,確保氣象部門人才隊伍穩定、業務水平提升。切實加大對氣象事業發展的資金投入力度,將發展氣象事業所需經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建立氣象領域可持續穩定的公共財政投入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