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訪問量:
- 發布時間:
2025-08-27
學習強國 2025年8月26日
8月15日,“這盛世如您所愿”全媒體采訪組走進宿遷市泗洪縣青陽街道,追尋青陽戰斗中英雄印記,賡續精神血脈,汲取走好新時代奮進之路的磅礴力量。

昔日戰斗地 今日幸福園
“幸福的花兒心中開放,愛情的歌兒隨風飄蕩。我們的心兒飛向遠方,憧憬那美好的革命理想。啊!親愛的人啊攜手前進,攜手前進。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充滿陽光……”
晨光熹微,泗洪縣世紀公園(青陽戰斗舊址)已傳來陣陣歌聲。70歲的王蘭強手握話筒,縱情高歌,身旁五六位老友輕聲應和。《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的旋律悠揚,回蕩在蔥郁林木之間。一周三次的相聚,是這群老伙伴心照不宣的約定。
人群中,70歲的陳建東邊打節拍邊說:“現在生活就像歌里唱的一樣,充滿陽光,幸福著呢!以我們富園廣場小區為中心,到菜市場、衛生室、公園,包括送孫子上學,最多15分鐘就能到,方便得很?!边@聲感嘆,瞬間打開了大家的話匣子。
“老陳說得在理,如今的好日子就該唱出來!”61歲的羅玲指向不遠處的穎都家園小區說,“早幾年,孩子們下班前總要打電話問問小區還有沒有車位。經過兩次提升改造,小區新增停車位1000多個,外墻也粉刷了,道路也修平整了,綠化也補植到位了,像換了個新小區?!?/p>
“要說貼心事兒,我們社區也不差!”劉保信老人接過話頭,滿足地說,“飯點一到,抬腳就去食堂。那里衛生、便宜、味道好!”一旁的徐彩國笑著補充:“老劉,你說的應該是青陽街道新劉社區的養老食堂吧!我知道那個地方。養老食堂附近的黃河花園、汴東新苑等小區居民都能去吃,三菜一湯,熱乎又干凈,真心感謝政府對我們老年人的關愛?!?/p>
笑容在張佩林臉上漾開:“我家閨女也回來啦!她本來在江西把陶瓷工作室做得風生水起,看家鄉發展勢頭好,政策也暖心,干脆入駐咱青陽街道電商產業孵化園,組建20人精英團隊傳承手工陶瓷文化,現在年營收100多萬元呢!”她話音剛落,周圍頓時響起一片贊嘆聲。
在不遠處的兒童游樂區,“101,102,103……”的計數聲透著緊張,少兒跳繩挑戰賽激戰正酣。帶著孫子參加活動的李安民,是從鎮江隨子女遷來的“新泗洪人”。他說:“初來擔心人生地疏,沒承想,這革命老區景美人更美!”他轉身提議:“來,老王,咱們一起唱首《歌唱祖國》!”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烽火記憶 永恒豐碑
同一片土地上,歷史記憶從未褪色。8月15日,家住穎都家園小區的60歲老人許愛英在家人陪伴下,緩步走進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紀念館。泛黃的圖片、銹跡斑駁的舊物,瞬間將她的思緒拉回母親張平講述的烽火歲月。
“母親1928年出生在宿縣(現安徽宿州),18歲擔任梅花鄉(現泗洪縣梅花鎮)第一任女鄉長。她1941年參加青陽戰斗時,雖然年僅13歲,卻已是擔架隊隊長。母親說,戰斗過后,地上的血跡踩上去黏稠得很。”許愛英的聲音低沉下去。
時光回溯至1940年12月20日。皖東北軍分區6團及專署警衛連駐守青陽鎮,拂曉前遭日偽軍1000余人包圍,情況十分危急。6團在團長胡繼成的率領下,以一部兵力偷渡濉河,變劣勢為優勢,對敵人實施反包圍。經過一天激戰,6團擊斃日軍泗靈指揮官、大隊長石河,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僅兩個月后,1941年2月11日,新四軍九旅25團、27團在旅長張愛萍的率領下,利用天氣嚴寒、大雪鋪地的有利時機,集中優勢兵力突襲青陽鎮,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由于戰前充分掌握敵情、周密部署,加之占據天時、地利且戰術靈活,盤踞在青陽鎮的日偽軍無一漏網,被全部殲滅。泗縣日軍企圖增援,卻已來不及。青陽戰斗中,我軍共擊斃、擊傷、俘虜日偽軍600余人,繳獲機槍6挺、步槍600余支。捷報傳來,張愛萍揮毫寫下《青陽殲敵》:
東進馳援北渡軍,妖魔卷土漫血腥。
神兵夜昏重霄降,尖刀雪亮挖敵心。
晨昕鬼卒一網盡,分兵遍掃落葉紛。
痛快淋漓復失地,軍民歡暢迎新春。
“青陽大捷一舉扭轉了皖東北抗日民主根據地最危困的局面,為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打開了新局面。”泗洪縣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秘書長陳波說。

精神傳承 鐵流千里
戰火淬煉的鐵軍精神,正由新一代以腳步丈量、用心傳承。7月15日,江蘇省淮北中學校園內,《新四軍軍歌》響遏行云——“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姓名……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銘記抗戰歷史,勇擔時代使命,第19屆“鐵流千里考察隊”正式啟程。
江蘇省淮北中學始建于1941年,由彭雪楓、劉瑞龍、鄧子恢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軍事家創辦,前身是一所抗日軍政學校。2007年,為傳承紅色基因,該校組建首屆“鐵流千里考察隊”,從本校學生中招募隊員,重走“紅色革命路”。
“‘鐵流千里考察隊’組建的初衷,是引導青年學子在跋涉的‘苦’與‘難’中深刻回望來時路,更真切地感受當下和平歲月的‘甘’與‘甜’,在時空對話中完成紅色基因的賡續與精神火炬的傳遞。”“鐵流千里考察隊”發起人陳經山說。
19年來,“鐵流千里考察隊”累計有477名學生參與,先后徒步奔赴全國19個省,總行程超過4萬公里——最西至四川省巴中市,最南至海南省三亞市,最北至遼寧省沈陽市。
“這不是吃苦,是‘酷’!”第18屆“鐵流千里考察隊”隊員梁語虹說,“以前聽老師講革命前輩急行軍70多公里奔襲戰場,總覺得像傳說。直到自己用‘鐵腳板’走到終點,才相信信仰和意志的力量真能劈山開路?!?/p>
江蘇省淮北中學校長陳庚說:“攻堅克難,敢于爭勝。我們希望通過這項活動,把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情感深深融入學生血脈,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這樣的征程,必須一代代走下去!”
“英雄篇章,我們來續寫!戰風雨,斗酷暑,淬煉意志正三觀。勇于斗爭,敢于爭勝,爭做棟梁報家國?!?月15日,第19屆“鐵流千里考察隊”40名隊員高歌凱旋。他們歷時32天,從泗洪出發,徒步穿越蘇、魯、豫、冀、晉、陜六省,風雨兼程1800公里,最終抵達延安,順利返校。
第19屆“鐵流千里考察隊”隊員陳瑾瑜說:“腳上水皰疊著水皰,襪子磨壞了好幾雙。這不僅是身體的鍛煉,更是思想的遠征。每一步踏下去,都是在向‘詩和遠方’靠近——那遠方,就是革命前輩用生命點亮的山河?!?/p>
蔡秀娟 房遠志 畢偉 徐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