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訪問量:
- 發布時間:
2025-08-25
學習強國 2025年8月25日
8月7日,“這盛世如您所愿”全媒體采訪組走進宿遷市泗洪縣歸仁鎮江橋社區。
江橋地處泗洪縣北大門,與宿城區徐洪河(原古龍河)擦肩而過。85年前,江橋是八路軍蘇皖縱隊黨政機關駐地;受蘇皖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江華邀請,時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化名胡服)曾在此開會作報告;時任隴海南進支隊司令員鐘輝、政委韋國清在此戰斗過。

美麗江橋:和美新村
漫步江橋,繞村的荷塘,碧水清波,有鴨子在水面自在嬉游;文化廣場邊的連心廊下,喧鬧的蟬聲里,有四五位老人在納涼聊天。
“家里有車,城里有房,看病有醫保,老了能領工資(高齡補助),現在的日子好過喲!”86歲的江柱勝感慨道。
“以前愁吃愁穿,現在愁的是肉吃多了血脂高;閑得慌了,去廣場跳廣場舞——擱以前,想都不敢想。”82歲的江柱林語氣里滿是滿足。
江橋的農舍很有特色,白墻紅瓦,各家的房前屋后,沒有一片閑地,全部規整成大大小小的“美麗菜園”:開著黃花的絲瓜攀爬著籬笆墻;紅紅的辣椒一簇簇地頂在枝頭;細細小小的芝麻花,風過處,那千萬點白便跟著晃呀晃……
沿著干凈的水泥路北行,路邊農舍錯落有致:有些院墻繪著主題彩繪,有些院落里種滿了各種各樣的鮮花。五顏六色的花朵爭奇斗艷,散發著陣陣芬芳,引得蜜蜂和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
“我們江橋的人居環境既有面子也有里子,家家戶戶全用上沖水馬桶。”
“我們江橋是遠近聞名的蔬菜水果村(社區)。”
“我們江橋有自己的農產品品牌‘江橋蘆蒿’。”
“我們江橋除了紀念館,還有紀念碑。”
…………
隨行的江橋社區黨支部副書記陳艷如數家珍。

烽火記憶:江橋戰斗
走到道路盡頭,便見“勿忘亭”。亭內豎一石碑,上書“江橋戰斗遺址”,背面碑文詳細記載著發生在江橋的兩次戰斗事跡。
亭子北面有溝渠,再向北百余米,就是當年江橋戰斗最激烈的地方——古龍河大堤。
大堤內,古龍河水悠悠流淌,默數著85年前那場戰斗的烽煙。
那天是1940年6月4日,作為八路軍蘇皖縱隊駐地的宿遷縣歸仁集江橋村,正迎來一場大會——八路軍蘇皖縱隊黨政軍干部大會。蘇皖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江華還邀請正在皖東北巡視的劉少奇作報告。
當天,蘇皖縱隊的黨政軍干部齊聚土坯壘成的會場,檐下“軍民合作”的標語在暑氣中斑駁。劉少奇立于臺前,剖析著抗日根據地的戰略方向,嗓音沉靜卻字字千鈞:“集中力量發展蘇北!”臺下,干部們汗透粗布軍裝,筆尖在紙上沙沙疾走,仿佛要將每一句話烙進血脈。
會議進行中,偵察兵馬蹄聲撕裂了沉悶。情報如冰水潑入沸油:“日軍分三路撲來——泗縣、睢寧、宿遷兵力集結,直指江橋!”
會議立即終止。蘇皖縱隊領導一方面把劉少奇轉移到安全地點,一方面作出戰斗部署:命令駐江橋的警衛營馬上集合準備迎敵,命令通訊員火速通知駐扎在歸仁集的隴海南進支隊增援。
6月5日拂曉,宿遷據點的日軍200余人攜帶輕機槍8挺、擲彈筒6具,乘7輛卡車突襲而至,并火力封鎖江橋。駐守在大堤上的警衛營指戰員奮勇殺敵,以肉身筑墻,與日軍在古龍河大堤上開展了肉搏戰。
駐守歸仁集的隴海南進支隊司令員鐘輝、政委韋國清帶領一團、三團戰士,火速馳援。他們從江橋西側迂回到敵人后側,展開猛攻。在南進支隊隊員和警衛營戰士的兩面夾擊之下,日軍死傷百余人。到中午時分,余下的日軍不得不爬上汽車,狼狽向日軍埠子據點撤逃。
“歸仁江橋這一帶是皖東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南北咽喉要沖,也是敵人重點監測區域,可能是劉少奇身邊的電臺頻繁工作,引起了日軍注意,才會派宿遷、睢寧、泗縣三路重兵圍堵,試圖通過合擊戰術殲滅八路軍主力。”泗洪縣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秘書長陳波分析道,“之所以江橋戰斗最先打響,主要是日軍的宿遷據點距離江橋近,最先到達。”
江橋戰斗剛結束,睢寧、泗縣的日軍,攜帶2門迫擊炮、4挺重機槍,400余人分乘30余輛汽車,向隴海南進支隊駐地歸仁集襲來。
鐘輝和韋國清立即帶領部隊跑步回援歸仁集。
日軍的迫擊炮轟塌了駐地的半截圩墻,留守的南進支隊隊員死守圩墻,大隊長嚴光攀上垛口,用重機槍掃射敵人,槍管都打紅了。
6月6日拂曉前,鐘輝和韋國清見守敵火力很猛,而我軍火力有限,加之部隊十分疲勞,于是主動撤出戰斗。
“這次戰斗,日軍死傷200余人,蘇皖縱隊的警衛營及隴海南進支隊一共傷亡100余人。”陳波介紹,這次戰斗是創建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前一次非常重要的戰斗,不僅粉碎了日軍危害中共中央中原局領導的企圖,保衛了皖東北抗日民主根據地,還鼓舞了皖東北人民抗日救國的信心。

銘記歷史 奮進新時代
硝煙散盡,英魂永存。
“我小時候聽我爺爺講過,八路軍幫我們老百姓挖溝渠,還幫我們割麥子。村里的老百姓也給八路軍捐糧、做鞋。”江橋社區60歲的周敢說。
在戰爭期間,歸仁人民與八路軍、新四軍建立了血肉相連的關系:他們努力生產提供糧秣;動員參軍,補充主力兵源;武裝民兵自衛,配合主力部隊作戰。共同書寫了歸仁的光榮革命歷史。
“2016年歸仁鎮政府投資30萬元,建成了江橋戰斗遺址紀念碑亭和江橋戰斗紀念館。”歸仁鎮黨委委員、宣傳統戰委員許蓓蓓介紹,每年鎮里會組織黨員群眾開展實境教學,緬懷先烈,賡續紅色血脈。每年清明節,歸仁中心小學的師生們都會來江橋,緬懷壯烈犧牲的英雄們。
在江橋戰斗紀念館的一面墻上,張貼著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歸仁籍烈士名錄:
劉存正,男,1913年生,歸仁鎮劉大莊村人,1939年參加革命,1939年9月在歸仁鎮劉大莊戰斗犧牲;
夏倫修,男,1910年生,歸仁鎮小柏村人,1940年參加革命,新四軍四師九旅二十五團戰士,1941年4月在邳睢銅境內因戰犧牲;
韓崇桂,男,1921年生,歸仁鎮大口村人,1942年2月參加革命,新四軍三師七旅十九團二營六連戰士,1943年8月在沭陽縣因戰犧牲;
…………
劉家才,男,1923年生,歸仁鎮劉大莊村人,1944年參加革命,中共黨員,新四軍四師九旅二十六團副排長,1945年6月在泗陽縣犧牲。
一個個名字,一段段熱血征程。
從劉存正到劉家才,從1939年9月到1945年6月,一共28位歸仁籍抗日烈士,以熱血赴使命,用生命護家國。
“這些歸仁籍烈士,將忠魂融入山河,激勵我們銘記歷史,傳承信仰,續寫對祖國的赤誠、熱愛與擔當。”歸仁鎮黨委書記王永躍滿懷深情地說,“我們將扛起前輩的大旗,接續奮斗、砥礪前行,結合歸仁發展實際,堅定不移抓招商,全力以赴強產業,扮靚鄉村增底色,傾情傾力惠民生,讓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鎮人民。”
夕陽將徐洪河染成金紅。
在歸仁鎮工業園區內,38家企業機器轟鳴不息,800多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在千畝果蔬基地,一排排蔬菜大棚宛如一條條銀色的巨龍,靜臥在希望的田野上;江橋社區的新村驛站里透出暖光,廣場舞音樂隨風飄來;在綠豐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門口,31歲的蔡同甫送走了最后一輛快遞車……
星河垂野,恍若英烈俯視著大地:他們當年以生命點燃的火種,已在人間長出最飽滿的果實。
這盛世,如您所愿!
楊洪連 蔡秀娟 房遠志 畢偉 徐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