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我縣農業農村工作認真貫徹落實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產,以“穩中求快、穩中求好”為發展方向,保障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農業實現了全面顯著增勢,推動鄉村振興健康有序的發展。
一、農業經濟運行態勢
2022年上半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1.77億元,增長6.9%(加權可比價)。其中,種植業25.65億元、林業0.62億元、牧業13.20億元、漁業8.83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3.46億元,分別占49.5%、1.2%、25.5%、17.1%和6.7%。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8.59億元,增長7.1%(加權可比價),比上年上升0.4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6.9%。
(一)夏糧生產保持穩步增長
上半年我縣氣候適宜,田管措施到位,夏糧喜獲豐收。糧食生產呈現“三增”:種植面積、畝產、總產量都有所增長。今年夏糧播種面積131.15萬畝,較上年增加750畝;實現平均畝產379.47公斤,較上年增加2.6公斤/畝;夏糧總產量49.77萬噸,較上年增加0.37萬噸。其中,小麥種植面積130.70萬畝,畝產379.53公斤,同比增長0.69%,總產49.60萬噸,同比增長0.75%。
(二)經濟作物增長顯著
上半年蔬菜播種面積8.57萬畝,同比增長2.24%,產量30.55萬噸,同比增長1.75%;瓜果類的西瓜今年種植面積2.53萬畝,同比增長8.80%,主要是魏營鎮新增了2000畝左右,且今年種植的新品種西瓜,使畝產達到8千斤左右,同比增長43.50%,所以產量增長迅猛,同比增長56.16%。
(三)畜牧業發展形勢穩健,生豬價格增長較快
以生豬穩產保供為核心,大力推進生豬生產恢復發展,生豬規模化養殖發展迅速,畜禽養殖生產發展良好。上半年,生豬出欄52.09萬頭,同比增長29.33%,豬肉產量為4.18萬噸,同比增長26.06%。二季度,泗洪生豬出欄價平均15.98元/公斤,比一季度增長14.0%,增長較快。價格上漲的原因主要是:受周邊疫情影響,物流受阻,市場內的生豬供應短缺,所以生豬價格呈現上漲趨勢。生牛奶產量3.55萬噸,同比增長15.77%,活雞出欄302.87萬只,同比增長18.06%。
(四)漁業生產穩步向好
二季度是我縣小龍蝦養殖收獲的爆發期,上半年1-6月的淡水產品為5.63萬噸,上年1-6月為5.49萬噸,同比增長2.62%,同時本年價格同比增長3.0%左右,所以上半年漁業產值8.83億元,增加值5.23億元,增長12.1%(加權可比價)。
二、需關注的問題
(一)產業融合發展緩慢,層次不高且模式單一。一是產業鏈短,集聚度和融合程度不高,二是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關聯度不高,產業鏈集聚整合力不強,三是合作方式單調,多樣性、特點化不足。
(二)農資價格上漲過高過快。受到種子、化肥、人工、物流運輸成本等價格的持續上漲,同時受到煤炭、原油能源緊缺的影響,種糧成本上漲幅度較大,持續走高,農戶種植意愿有所減弱。
(三)畜牧業養殖的穩定性和發展有待提高。豬肉、雞蛋、活禽、生鮮乳價格時高時低,而飼料價格保持高位運轉,養殖成本增加,加上近兩年疫情的不確定性,畜牧業養殖風險高收益低的現象依然存在。造成畜牧業生產起伏,不利于畜牧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四)淡水產品養殖還需進一步提升。特別是淡水魚類的養殖和供應有待解決。
(五)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力有待增強。全縣真正有影響力規模大的農業龍頭企業較少,鑒于農業生產具有周期長、收益慢、風險大等特點,農業企業在用地、融資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難,制約其發展。
三、對策建議
(一)因地制宜,發展不同產業的融合模式。依靠本地區資源優勢,做特色產業,充分依托當地的自然條件、文化底蘊、區位優勢,與農業特色產業相結合,依靠產業支撐帶動鄉村旅游,以新發展的理念來推動農業產業化融合發展。
(二)加大種糧扶持力度,調控生產成本,增強農戶種糧信心。提高規模種糧補貼,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同時加大對化肥等農資生產原料價格和供應的宏觀調控,適時投放化肥儲備,穩定市場供應,防止化肥價格持續上漲,保障生產物資正常供應,確保價格穩定,從而加大和保護了農戶種糧自信心和積極性。
(三)保障畜牧業穩定健康發展。一是在發展方面,出臺鼓勵養殖優惠政策,提高養殖戶積極性,防止畜牧業生產下滑。二是密切關注畜禽產品價格,及時發布生產成本收益預警信息,指導養殖戶科學安排生產經營,將畜禽產能保持在合理水平。三是推進優質、高效、健康化養殖,提高我縣畜牧產品的競爭力,不僅在我縣站穩了腳步,而且還要走出去站穩市場。實現畜牧業增產增效,健康穩定發展。
(四)積極發展魚類養殖。受長江、洪澤湖禁捕的影響,魚類市場供應少許薄弱,目前要積極推進規模化魚類養殖,以滿足廣大需求。
(五)發展我縣農業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帶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農業產業鏈質量、效益、競爭力的提升,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民增收,推動全縣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