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訪問量:
- 發布時間:
2022-11-08
泗州戲原名“拉魂腔”,起源于今泗洪縣上塘鎮一帶,流行于蘇皖邊界淮河中下游及淮河兩岸,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清乾隆年間,在古泗州(今泗洪縣一帶)流行著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調,一是秧歌號子、一是獵戶腔,這兩個曲調同時經當地民間藝人收集、整理,得到豐富和完善,形成“拉魂腔”。由于當時演唱“拉魂腔”的民間藝人多為古泗州人,且唱腔中含有濃重的泗州調,至1952年“拉魂腔”被定名為“泗州戲”,從此代代相傳。
泗州戲的唱腔隨意性較強,演員可以根據自身嗓音條件隨意發揮,故名“怡心調”。除此之外,泗州戲唱腔還有“泗州調”、“主腔”、 “射腔”、“依喲腔”、“雷得調”等等,常是說中夾唱唱中夾說。男腔粗獷豪放,高亢嘹亮;女腔婉轉悠揚,結尾處多翻高八度拉腔,明麗潑辣,動人魂魄。泗州戲的伴奏樂器以土琵琶為主,輔以三弦、笙、二胡、高胡、笛子等。另有板鼓、大鑼、鐃鈸、小鑼四大件打擊樂器。
泗州戲的角色主要分大生、老生、二頭、小頭、丑等幾類,其表演在說唱基礎上大量吸收民間的“壓花場”、“旱船舞”、“小車舞”、“跑驢”等舞蹈表現形式,帶著明快活潑,質樸爽朗,剛勁潑辣的特點,充滿濃郁的蘇北鄉土氣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