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訪問量:
- 發布時間:
2022-11-08
天崗鑼鼓又名天井鑼鼓,是長期活躍于淮河中下游地區及洪澤湖畔的一種漢族鑼鼓音樂形式。其發源于江蘇省泗洪縣天崗湖(今泗洪縣天崗湖鄉)一帶,主要流布于江蘇省泗洪縣、盱眙縣,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等地。天崗鑼鼓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漢族民俗文化,經過鑼鼓藝人的代代相傳,形成了"長鑼片"、"小五番"、"小七點"、"滿堂鑼"等近10個固定曲牌,它以歡暢明快的節奏,熱忱奔放的打法,鏗鏘激越的旋律、磅礴恢弘的陣勢,而享譽省內外。
天崗鑼鼓有固定的曲牌,音樂性強,樂譜為2/4拍,婉轉流暢,悅耳動聽,每一個曲牌都是一首動聽的歌。在表現方式上還可以配上管弦樂伴奏,樂句間多采用呼應式。曲牌主要有:長鑼片、小五番、小七點、鳳凰三點頭、十八番、滿堂鑼、雁落沙灘等。 天崗鑼鼓以集中編隊演出為主,演員可多可少,多則百人,少則二、三十人。其打法獨特,常以蹦打、跳打、滾打、睡打等來完成曲牌表現的內容,有引領、呼應等表現手法,由松到緊,疏密有致,既清晰流暢,又激越軒昂;亮相時,人員昂首、跨步、張臂,相間怒吼,結尾干凈利落。主要作品有:《羅漢盤旋》、《金雞獨立》、《朝天樂》等。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