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胸懷“國之大者”,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省市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全面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十年來,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成效顯著,城鄉人居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生態宜居的美麗泗洪”底色更加鮮明、更加可觀可感,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互促雙贏。
——十年來,空氣質量大幅改善。從2014年至2021年,PM2.5濃度由64.3微克/立方米下降為38.2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達到40.5%;優良天數比率由66.2%上升到80.8%,改善幅度達到14.6個百分點。
十年來我縣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538.13噸削減至582.50噸,下降率為77.05%;氮氧化物排放量由1001.09噸削減至477.28噸,下降率為52.32%。
——十年來,水環境治理取得明顯成效。2012年,我縣有7個國省考斷面,達到Ⅲ類水體比例57.1%。2021年我縣國省考斷面增加至12個,達到或優于Ⅲ類水體比例83.3%,與十年前相比提升26.2個百分點,其中洪澤湖宿遷片區水質由Ⅴ類提升至Ⅳ類,老濉河磚瓦廠、徐洪河顧勒大橋斷面水質由Ⅳ類提升至Ⅲ類。2016年新建成子湖龍集水源地,城鄉同源供水,目前徐洪河金鎖水源地、成子湖龍集水源地水質均符合Ⅲ類標準。
——十年來,土壤環境質量和固危廢處置率穩中向好。重點建設用地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100%,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顯增強,一般固廢綜合利用處置率98%以上,危廢安全處置率100%;土壤地下水環境質量保持穩定;核與輻射安全防護能力不斷提升。
——十年來,環境執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執法力度明顯增強。相較2012年,執法人員增幅超過60%。執法設備大幅增加,精準執法、科學執法得到有效提升。2012年以來,我縣共查處各類環境違法案件近700件,處罰金額超過3900萬元。在噪聲污染防護法實施首日,開出全省首張噪聲法罰單,有力震懾了各類環境違法行為。
——十年來,生態文明建設成果顯著,城鄉面貌靚麗蝶變。2017年,我縣獲批全國首批、江蘇首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成功創成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水上生態牧場建設”項目被評為2021年度江蘇省“十佳生態環境治理改革創新案例”。洪澤湖濕地保護區獲江蘇省首批生態環境教育基地、國家環保科普基地。城北污水處理廠生態安全緩沖區榮獲2019年度江蘇省“十佳生態環境保護改革創新案例”,2021年玉珠湖生態安全緩沖區被評為江蘇省示范項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制度創新、探索模式獲得2021年度省政府督查激勵。
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現有鳥類226種,1997年成立濕地保護區時鳥類146種,凈增加70種。其中有國家Ⅰ級保護鳥類4種,國家Ⅱ級保護鳥類32種。保護區生物資源豐富,擁有浮游植物165種、浮游動物91種、高等植物81種、底棲動物76種、魚類86種,被《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國家方案列為優先保護地區。
十年成就非凡,得益于我們團結一心、持之以恒地苦戰攻堅。
一、多措并舉,連續不斷地推進藍天工程。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和壓減過剩產能。嚴把準入門檻,嚴格控制“兩高”項目落戶,開展地條鋼以及化工企業專項整治活動,促進全縣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十年來,先后關閉化工企業9家、散亂污企業300多家,拒絕高污染企業落戶30余家。
重點行業污染治理升級改造。對中泰熱電、百通宏達等企業鍋爐進行超低排放改造,進一步壓減二氧化硫等大氣污染物排放。按照“一硬化”“兩干凈”“三封閉”“四符合”“五具有”要求開展全縣商砼企業揚塵整治工作;嚴格按照《江蘇省港口粉塵綜合治理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要求強力推進港口碼頭堆場揚塵防治。工業窯爐治理。完成4家玻璃工業爐窯清潔能源替代工作,并配套相應的脫硝設施。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完成49家汽車維修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開展餐飲油煙污染治理并加強夜間燒烤店巡查,確保油煙凈化裝置正常運行;全面完成106家工業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對城區25家干洗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進行治理;開展34家加油站油氣回收治理。
調整優化能源結構。燃煤鍋爐綜合整治。全面完成317臺10蒸噸以下燃煤小鍋爐清潔能源替代工作。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多渠道開發清潔能源,建設光伏電站、風電和北京高能生物質能發電,并網運行。
調整優化運輸結構,加強機動車污染防治。推廣新能源汽車,建設充電樁,城市新能源公交車、出租車使用率達100%。油品質量升級。從2018年10月1日起全部銷售國六油品,開展成品油污染專項執法整治,確保油品達標。
加強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推進揚塵綜合治理。嚴格按照“七有”“四無”管控標準加大建筑工地揚塵常態化管控力度;加強渣土運行管理,確保覆蓋到位、車身沖洗到位,確保無帶泥上路現象。強化秸稈綜合利用。加強秸稈能源化、肥料化、飼料化等多種利用途徑,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9%以上。加強煙花爆竹污染防治。劃定煙花爆竹禁放區,加強宣傳引導,對違規售賣和燃放煙花爆竹行為進行嚴懲重處。
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制定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清單,當預報出現重污染天氣時,根據重污染等級,執行相應等級的管控措施,確保達到“削峰降谷”的效果。
二、夯實基礎,全力推動碧水整治行動。
十年前的城區只有城南、城北污水處理廠兩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量能力僅5.75萬噸,長期滿負荷運行。十年來,我縣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城北污水處理廠二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新城南污水處理廠相繼建成運行,城區現有總污水處理能力達17.05萬噸/天,同比提升196%;建成落地開發區、常泗園區31家企業“一企一管”和218家企業“多企共管”項目,配套管網241公里,完成管網檢測、清淤、維修130公里。建成鄉村污水處理廠站158座,建設污水管網840公里,總處理規模達8.16萬噸/天,進一步提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能力。
分區開展雨污管網分流工程,在新良河、月牙河、反帝河、劉宋引河、運糧河等5條老汴河匯入支流建設節制閘。
強力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近兩年完成60萬畝秸稈離田及50萬畝機插秧工作,實施1萬畝養殖池塘尾水達標排放工程。 高標準建設生態修復工程,完成洪澤湖大王莊、臨淮2個防洪生態修復示范項目,提高防洪標準;溧河洼非法圈圩全部清理,完成退漁還濕(湖)28.01萬畝,建成“濕地自然修復水上生態牧場”17.13萬畝,有力改善湖區水環境質量,恢復洪澤湖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
強化“科技治污”,加強水環境污染監測監控。在已有12個國省考斷面的基礎上,我縣在主要入河支流設置42個縣級考核斷面,實現全縣主要河道監測全覆蓋。建設26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全天24小時對主要河流水質狀況進行實時監測,實現入湖河流水質監測全覆蓋。
三、守住風險底線,穩步推進凈土系統防治工程。創新一般固廢(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推動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初步形成“政府主導、部門牽頭、試點帶動、市民參與”運行機制,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置”模式,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農用地分類管理、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嚴格固體廢物環境監管。建立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銷號管理機制。開展重點行業企業地塊信息采集和風險糾偏。
四、以263工程為抓手,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自2017年以來非電行業企業共完成減煤13.7萬噸,河長制全面落地實施,洪澤湖禁止非法采砂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開展打擊非法采砂行動150余次,打掉非法采砂團伙6個,摧毀流動非法采砂船160條次,抓獲各類采砂違法犯罪人員153人,洪澤湖水域無一例盜采行為,無各類涉砂船滯留,洪澤湖禁采工作實現了“全面禁”的工作目標。投資2.78億元開展“百河千渠環境整治連通工程”,完成疏浚整治縣級河道11條、鄉級河道160條、中小溝渠4171條,完成土方作業2308萬立方米,全面整治所有河道。開設“263在行動”欄目,累計曝光120多期,下發各類交辦單230多件,全力推動各項環境問題的整治。
五、鐵腕治污,實施“嚴而快”生態環境執法專項行動。十年來,每年都開展大氣、水、固廢等環境執法專項行動、百日攻堅行動。疫情管控期間,開展助防疫情專項行動,對全縣53家重點醫療單位的污水處理,及醫療廢物管理情況進行專項檢查,并推進問題整改要求,助力打贏疫情防控戰役;圍繞企業安全生產工作方案,著力做好重點企業生態環境安全檢查,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開展國省考斷面“保Ⅲ增Ⅲ”專項執法檢查,重點排查斷面上下游涉水企業排污情況,確保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
六、提高公民環保意識,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結合省愛鳥周(4月20日—26日)、6.5環境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濕地日(2月2日)、生物多樣性日(5月22日)等節點,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宣教活動。2021年,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滿意度與參與度分別為97.6%、94.4%。生態環境保護逐漸成為全體泗洪人民的共同追求、自覺行動。
十年砥礪奮進,繪就了空氣常新、碧水長流、土壤常凈的優美畫卷。我縣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同心同德、勇毅前行,為譜寫“強富美高”現代化建設泗洪新篇章努力奮斗,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記者提問環節:
記者:經過這些年的不懈努力,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獲得了哪些榮譽?
答:2017年,我縣獲批全國首批、江蘇首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成功創成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水上生態牧場建設”項目被評為2021年度江蘇省“十佳生態環境治理改革創新案例”。洪澤湖濕地保護區獲江蘇省首批生態環境教育基地、國家環保科普基地。城北污水處理廠生態安全緩沖區榮獲2019年度江蘇省“十佳生態環境保護改革創新案例”,2021年玉珠湖生態安全緩沖區被評為江蘇省示范項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制度創新、探索模式獲得2021年度省政府督查激勵。
記者: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典型舉措?
答: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和壓減過剩產能。嚴把準入門檻,嚴格控制“兩高”項目落戶,開展地條鋼以及化工企業專項整治活動,促進全縣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十年來,先后關閉化工企業9家、散亂污企業300多家,拒絕高污染企業落戶30余家。
重點行業污染治理升級改造。對中泰熱電、百通宏達等企業鍋爐進行超低排放改造,進一步壓減二氧化硫等大氣污染物排放。按照“一硬化”“兩干凈”“三封閉”“四符合”“五具有”要求開展全縣商砼企業揚塵整治工作;嚴格按照《江蘇省港口粉塵綜合治理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要求強力推進港口碼頭堆場揚塵防治。工業窯爐治理。完成4家玻璃工業爐窯清潔能源替代工作,并配套相應的脫硝設施。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完成49家汽車維修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開展餐飲油煙污染治理并加強夜間燒烤店巡查,確保油煙凈化裝置正常運行;全面完成106家工業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對城區25家干洗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進行治理;開展34家加油站油氣回收治理。
調整優化能源結構。燃煤鍋爐綜合整治。全面完成317臺10蒸噸以下燃煤小鍋爐清潔能源替代工作。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多渠道開發清潔能源,建設光伏電站、風電和北京高能生物質能發電,并網運行。
調整優化運輸結構,加強機動車污染防治。推廣新能源汽車,建設充電樁,城市新能源公交車、出租車使用率達100%。油品質量升級。從2018年10月1日起全部銷售國六油品,開展成品油污染專項執法整治,確保油品達標。
加強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推進揚塵綜合治理。嚴格按照“七有”“四無”管控標準加大建筑工地揚塵常態化管控力度;加強渣土運行管理,確保覆蓋到位、車身沖洗到位,確保無帶泥上路現象。強化秸稈綜合利用。加強秸稈能源化、肥料化、飼料化等多種利用途徑,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9%以上。加強煙花爆竹污染防治。劃定煙花爆竹禁放區,加強宣傳引導,對違規售賣和燃放煙花爆竹行為進行嚴懲重處。
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制定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清單,當預報出現重污染天氣時,根據重污染等級,執行相應等級的管控措施,確保達到“削峰降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