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我縣錨定“四個泗洪”發展定位,圍繞“兩增三創”總體思路,全面聚焦“七大投資”,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從園林縣城到生態縣城,再到美麗宜居試點城市,遞進打造“環境優美、功能完善、人文濃郁、生態宜居”的新型城市。
一是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不斷拓展和提升城市功能。大力推進城市路網、帶狀綠網和生態水網建設向鄉鎮延展,優化、完善基礎設施空間布局,持續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和輻射力;以保障城市道路交通的出行安全和通行效率為目標,圍繞打通斷頭路,暢通循環的總體思路,著力完善路網結構,在打通跨區域城市道路“大動脈”、疏通區域內城市道路“毛細血管”和促進道路空間環境品質提升等方面持續發力,近10年來,先后新建、改建道路59條,道路長度增加429公里。目前,城區道路總長376.48公里,黑色化覆蓋率達99%,形成了“十縱十三橫”的城市交通網絡,一路暢行的出行體驗,展現了城市建設不斷載入的“加速度”。圍繞重點鎮、特色鎮、一般鄉鎮和美麗鄉村、特色田園鄉村四個層級定位,堅持分類施策、突出重點、梯度發展原則,強力提升新型城鎮“領航”作用;實施“綠道”行動,在16個公園風光帶、26條道路、7座橋梁建設中融入綠道、游步道慢行系統元素。
二是在城市景觀營造上,不斷增強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實現栽一片林、活一片綠、成一個景,切實打造高顏值城市家園、生態宜居城市環境,成功創建了國家園林縣城、江蘇省生態園林城市、江蘇省美麗宜居試點城市,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打下堅實基礎。目前我縣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分別達到45.19%、42.43%,在全省縣級城市中排名第二;人均公園面積17.16平方米,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3.59%,全市排名第一。縣城區共建設19個公園,7個風光帶,116處健身游樂場地,380件健身游樂設施。我們對公園和濱河綠帶下足功夫,貫通綠道,完善服務功能,形成了通透、精致、便民的慢行系統,率先實施的公園“+”建設已形成“泗洪模式”在全省進行推廣宣傳,縣城內公園免費開放度達到100%。繽紛林蔭系統建設作為省級試點示范項目以日新月異之姿展現在市民面前,新建改建了羅卜李路、山河路、人民路等林蔭彩色道路50條,建成了具有泗洪特色的民心路、行政服務中心等生態林蔭停車場61個。海綿型城市道路、園林綠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城市林蔭系統建設示范項目列為我市縣區唯一入選的省級示范項目;老城地段美麗宜居街區塑造、“1+1+1”尾水濕地公園建設、公園多元共享活動空間營造等9項成功入圍江蘇省美麗宜居試點項目,數量位列全省縣級城市第一,全市唯一。
三是在藍綠空間營造上,不斷探索水環境治理與公園綠地相結合建設模式。建設環境基礎工程,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率和村居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顯著提高。城區建成4座污水處理廠,1處應急污水處理設施,污水日處理能力17.05萬噸,建設配套污水管網447公里,城市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96.46%。鄉鎮建成污水處理廠站156座,污水管網840km,總處理規模8.16萬噸/天,鄉鎮集鎮區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到100%。整治城區水體,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水生態持續向好。完成團結河、早陳河、大寨河等8條河道水體整治與提升,總長度約19.6公里,清淤土方11.5萬方,安裝泵站13個,種植綠化植物20萬平方。改造河道76座排口截污閘,實現遠程監控閘門井內水位和操控閘門的啟閉。建設提質增效達標區,全面提升水環境。編制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方案,認真開展達標區建設。整治完成各類小餐飲、洗車店等“小散亂”,新建管網40公里,改造管網90公里,疏通管網140.5公里,完成15個易澇片區整治。縣城區基本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合流制排水系統溢流污染得到有效管控。深化改革創新,縱深謀劃水環境治理新思路。建設完成開發區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界集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等109萬㎡,率先探索形成“1+1+1”尾水濕地公園建設創新模式,入選2021年江蘇省美麗宜居專項試點。其中城北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公園入選江蘇省十佳生態環境保護改革創新案例,并作為“綠色發展示范案例(江蘇篇)”受到生態環境部推薦;新建開發區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公園被列為省2021年度生態安全緩沖區試點項目;啟動城南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建設,正在積極申報省2022年度生態安全緩沖區試點。50余篇水環境相關新聞報道登上人民網、新華日報、新華社客戶端、學習強國等,凸顯綠水青山的泗洪品牌。
記者提問環節:
記者:棚改征收是重要的民生工程,關系到人民群眾切實利益,請問在泗洪棚改征收工作方面,有什么主要成效?
泗洪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委委員姚海祥答:一直以來,縣住建局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嚴格遵循依法征收、規范操作,制定出臺了多項征收惠民補償政策,搭建多樣化安置平臺,確保征收工作做到“依法征收、規范征收、陽光征收”。近年來,我縣陸續啟動實施了15各棚戶區改造項目,完成近4500戶改造工作,實現了虹橋兩角、東方市場南側等地塊凈地交付,保障了虹州實驗學校、姜堰學校山河路新區、農產品電商物流園等重大項目的順利實施。滿足了群眾改善居住條件與生活環境的迫切愿望,也帶動了我縣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實現了社會效益河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記者:老舊小區改造能帶來很多實惠,有很多小區居民都有強烈的改造意愿,請問泗洪老舊小區改造的標準是如何的?近年來的改造成效又是如何?
泗洪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委委員姚海祥答:我縣從2015年開始實施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其主要針對2005年前的失養失修失管嚴重、市政配套設施不完善、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設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強烈的住宅小區。近年來,我縣累計投入資金近2億元,按照先急后緩的原則,陸續對奧體新村、書香東苑、穎都家園等32個老舊小區進行改造,惠及居民1萬多戶,5萬多人,改造重點涉及基礎設施修復、功能提升,文化服務等方面,內容包括雨污分流、生態停車場建設、破損道路修復與改造、技防設施改造、綠化提升、亮化提升等。改造后的小區居住環境得到有效提升,小區環境衛生、居民停車、休閑文化活動需求得到較大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滿意度。今年,也就是2022年,我縣再次投入7000余萬元,對東方花園南區、汴河苑小區、育才花園、問題小區等4個老舊小區進行改造提升,涉及2000多戶,受益近6000人,著力打造“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居住環境。目前各項工程已達95%以上進度,將在近期完工,為本年度的小區改造工作交付完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