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記者朋友:
近年來,我縣立足農業農村工作實際,以畜禽養殖場糞污治理、農業生產廢棄物回收處置、小麥秸稈離田暨綜合利用、直播稻改機插秧、池塘標準化改造、農田退水整治等六個專項行動為抓手,持續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縣委農辦副主任張利兵同志,請他向大家介紹我縣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提升行動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朋友們關心的問題。
首先,請張主任作主發布。
縣委農辦副主任張利兵同志: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事關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城鄉居民的水缸子、米袋子、菜籃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做出指示批示,提出要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農業面源污染是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化肥、農藥、地膜等化學投入品不合理使用,以及畜禽水產養殖廢棄物、農作物秸稈等處理不及時或不當,所產生的氮、磷、有機質等營養物質,在降雨和地形的共同驅動下,以地表、地下徑流和土壤侵蝕為載體,在土壤中過量累積或進入受納水體,對土壤和水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會同相關部門加強監督指導,推進農業綠色轉型發展,最大限度消減農業污染負荷。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畜禽養殖糞污治理。
在離村莊、人口密集等重要場所較近的養殖場全面安裝噴霧水簾等空氣集中凈化設備,配套糞污日排日清設備,減少氣味排放,實現治味達標。力爭在2024年底,全縣所有畜禽養殖場(戶)糞污治理配套設施完善且正常使用,實現規模化養殖場治理合格,畜禽糞污治理率98%以上,資源化利用率穩定在95%以上,對洪澤湖沿線周邊1公里范圍內畜禽養殖行為開展排查整治,創成省級生態養殖場4個。
(二)農業生產廢棄物回收處置。
完善“使用主體交回、市場主體回收、專業機構處理、公共財政扶持”的農業生產廢棄物回收與處置模式,著力提升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推動人居環境持續改善。2024年全縣農藥包裝廢棄物總回收量不少于180噸,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覆蓋率達100%,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其中當年集中處理率達到90%,廢棄農膜回收率大于95%,處置率大于80%。
(三)小麥秸稈離田暨綜合利用。
2024年,在沿河沿湖及主要干道鄉鎮(街道),重點圍繞國省考斷面開展小麥秸稈離田行動,實施35萬畝小麥秸稈離田暨綜合利用工作,同時,按照15元/畝標準,對35萬畝小麥秸稈離田作業者進行以獎代補,進一步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促進耕地土壤及河湖水環境改善。
(四)直播稻改機插秧。
根據機插秧大田面積,按照200元/畝的標準,對種植主體進行補貼。加快水稻生產規模經營主體和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育,加快水稻機插秧配套技術集成推廣,推行水稻生態種植、標準化訂單生產,全面提高水稻生產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水平。2024年,將以鄉鎮(街道)為實施主體,在全縣范圍內實施25萬畝水稻機插秧。
(五)池塘標準化改造。
提高池塘養殖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泗洪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2024年,將對土地性質符合條件的池塘開展標準化改造1.4萬畝,對全縣范圍內養殖水面100畝以上連片池塘、單個養殖主體水面大于50畝的池塘、工廠化等其他封閉式養殖水體進行整治提升。
(六)農田退水整治。
通過源頭減量、過程攔截、養分回用和生態修復等技術,同時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池塘標準化改造,合理設置農田退水設施設備和池塘養殖尾水處理設施,對農田排水農溝、中溝和大溝等進行整治,建設生態排水溝和氮磷攔截壩等,在排口處上游設置爆氣設施,種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水生動物,構建生態濕地。
希望新聞界的朋友們廣泛宣傳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性,鼓勵公眾參與和監督,增強農村居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能力,形成全社會保護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為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泗洪新實踐作出應有貢獻。
謝謝張主任的介紹,下面開始提問,提問前請報一下所在新聞單位名稱。
記者提問:可以介紹一下文件起草的相關情況嗎?
好的,請張主任回答。
縣委農辦副主任張利兵同志:2023年11月份,農業農村局起草了《泗洪縣2024年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提升行動實施方案》初稿;12月6日,印發至各鄉鎮(街道)和相關單位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并進行修改完善;12月12日,農業農村局召開黨組會議,專題研究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提升行動方案。2024年計劃實施農業面源治理六大行動,使用資金9784.6萬元,其中畜禽養殖糞污治理專項行動使用1000萬元(省級資金450萬、企業自籌550萬元)、農業生產廢棄物回收處置專項行動250萬元(省級資金)、小麥秸稈離田暨綜合利用專項行動525萬元(縣級資金)、直播稻改機插秧專項行動2000萬元(縣級資金)、池塘標準化改造專項行動5099.6萬元(中央資金1815萬元、省級資金2058.6萬元、縣級債券資金1226萬元)、農田退水整治專項行動910萬元(縣級資金)。
現場提問就進行到這里。